期刊简介

《中华肿瘤杂志》1979年创刊,ISSN 0253-3766, CN 11-2152/R。现为月刊,每期80页。《中华肿瘤杂志》1999年获第一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1年被列为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1992、1997和2003年分获第一、二、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奖。2001—2008、2013年度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2008、2011和2014年,入选第一、第二、第三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2006—2011年连续6年入选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B类),2012—2015年入选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期刊学术质量提升项目,2014—2015年获得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科技期刊出版人才国际培训项目。2012和2013年度分别入选“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多次获得中华医学会优秀期刊奖。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出版部门: 《中华肿瘤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0253-3766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2152/R

邮发代号: 2-47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79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436.00

杂志荣誉 科协优秀期刊二等奖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华肿瘤杂志
  • 杂志名称:中华肿瘤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253-3766
  • 国内刊号:11-2152/R
  • 出版周期:月刊
  • 期刊荣誉:科协优秀期刊二等奖
  • 期刊收录: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医学文摘,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万方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中华肿瘤杂志介绍

《中华肿瘤杂志》1979年创刊,ISSN 0253-3766, CN 11-2152/R。现为月刊,每期80页。《中华肿瘤杂志》1999年获第一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1年被列为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1992、1997和2003年分获第一、二、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奖。2001—2008、2013年度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2008、2011和2014年,入选第一、第二、第三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2006—2011年连续6年入选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B类),2012—2015年入选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期刊学术质量提升项目,2014—2015年获得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科技期刊出版人才国际培训项目。2012和2013年度分别入选“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多次获得中华医学会优秀期刊奖。

本刊栏目设置
专题综论、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临床应用、癌症论坛
本刊数据库收录/荣誉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医学文摘,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万方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科协优秀期刊二等奖
中华肿瘤杂志投稿须知

中华肿瘤杂志社征稿要求

  1.学术内容:应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导向性、实用性。

  2.文字: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00-10-31)》和新闻出版总署2010年12月24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以及1992年新闻出版署、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的《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以1986年10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新发布的《简化字总表》和1988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为准。来稿文字务求准确、精炼、通顺、重点突出。

  3.论文体裁:主要有述评、论著、短篇报道、病例报告、共识与指南等。(1)述评:是本专业领域内导向性较强的文章,应对某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归纳和评价,其观点应反映学术界主流趋势。述评类文稿一般不超过4000字,并附中、英文指示性摘要。(2)论著:是报道原创性研究结果的主要论文体裁,按序言、资料与方法、结果、讨论四部分撰写。论著类稿件一般不超过6000字(包括摘要、图、表和参考文献),并附相应的中、英文结构式摘要。结构式摘要须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结果部分应包含主要研究的具体数据或阳性发现。(3)短篇报道:是对研究成果的摘要报道,按序言、资料与方法、结果、讨论四部分撰写。但篇幅较短,一般以2000字为宜,不附中、英文摘要。(4)病例报告:用以对诊治过程有特殊之处、能够为临床诊治同类病例提供启示病例进行报道的文体,对有重要参考意义的检查结果、有创新的治疗手段应详述,讨论部分应结合病例的诊治特点进行简要点评,避免进行文献综述。病例报告一般不超过2000字,不附图、表。(5)共识与指南:要求有科学的前期研究铺垫,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制定方为学科学术代表群体,内容经过充分的专家论证。

  4.主题词:各类体裁的论文均需分别以中、英文标引2~5个主题词。主题词尽量从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的医学主题词表(MeSH)中选取,其中文译名可参照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编译的《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未被词表收录的新的专业术语(自由词)可直接作为主题词使用,建议排在最后。主题词中的缩写词应按《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还原为全称。

  5.医学名词: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尚未通过审定的学科名词,可选用最新版《医学主题词表(MeSH)》、《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中医药主题词表》中的主题词。对没有通用译名的名词术语于文内第一次出现时应注明原词。中医名词术语按GB/T 16751.1/2/3—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证候部分/治法部分》和GB/T 20348—2006《中医基础理论术语》执行,腧穴名称与部位名词术语按GB/T 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和GB/T 13734—2008《耳穴名称与定位》执行。中西药名以最新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均由中国药典委员会编写)为准。确需使用商品名时应先注明其通用名称。中药应采用正名,药典未收录者应附注拉丁文名称。

  6.缩略语:文中尽量少用缩略语。必须使用时于首次出现处先给出其全称,然后括号注出中文缩略语或英文全称及其缩略语。已公知公认的缩略语可以不加注释直接使用,例如:DNA、RNA、HBsAg、CT、PCR等。

  7.数字用法:执行GB/T 15835—2011《出版物上数字用法》。

  8.计量单位:执行GB 3100/3101/3102—1993《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所有部分)量和单位》的有关规定,具体执行可参照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编写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第3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年出版)。

  9.研究设计:应说明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方法。调查设计应说明是前瞻性、回顾性还是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说明具体的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说明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等。应围绕4个基本原则(重复、随机、对照、均衡)概要说明,尤其要告知如何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10.统计学:(1)统计学分析方法的选择:对于定量资料,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资料所具备的条件和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不应盲目套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于定性资料,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定性变量的性质和频数所具备的条件及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不应盲目套用χ2检验。对于回归分析,应结合专业知识和散布图,选用合适的回归类型,不应盲目套用直线回归分析;对于多因素、多指标资料,要在一元分析的基础上,尽可能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以便对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多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出全面、合理的解释和评价。(2)统计学符号:按GB/T 3358.1—2009《统计学词汇及符号》的有关规定,统计学符号一律采用斜体。(3)资料的表达与描述:用±s表达近似服从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用M(QR)表达呈偏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用相对数时,分母不宜小于20,要注意区分百分率与百分比。(4)统计结果的解释和表达:当P<0.05(或P<0.01)时,应说对比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写明所用统计学分析方法的具体名称(如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两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多个均数之间两两比较的q检验等)、统计量的具体值(如t=3.45,χ2=4.68,F=6.79等)。在用不等式表示P值的情况下,一般选用P>0.05、P<0.05和P<0.01三种表达方式即可满足需要,无需再细分为P<0.001或P<0.0001。当涉及总体参数(如总体均数、总体率等)时,在给出显著性检验结果的同时,应再给出95%可信区间。

  11.参考文献著录:执行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排列于文后。内部刊物、未发表资料、个人通信等一般不作为文献引用,如有特殊情况确需引用时,可将其在正文相应处注明。日文汉字请按日文规定书写,不应与我国汉字及简化字混淆。同一文献作者不超过3人全部著录;超过3人只著录前3人,后依文种加表示“,等”的文字。作者姓名一律姓氏在前、名字在后,外国人的名字采用首字母缩写形式,缩写名后不加缩写点。不同作者姓名之间用“,”隔开,不用“和”、“and”等连词。题名后请标注文献类型标志。文献类型和电子文献载体标志代码参照GB 3469—1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中文期刊用全名,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可以采用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推荐的NLM′s Citing Medicine(http://www.ncbi.nlm.nih.gov/books/NBK7256)中的格式。文献DOI号列于该条文献末尾。中文文献须双语著录,先以中文著录,后以英文著录。

  12.作者署名:作者应同时具备以下四项条件:(1)参与论文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分析与解释;(2)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3)能按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对学术问题进行解答,并最终同意论文发表;(4)除了负责本人的研究贡献外,同意对研究工作各方面的诚信问题负责。仅参与获得资金或收集资料者不能列为作者,仅对科研小组进行一般管理也不宜列为作者。作者姓名在题名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前由全体作者共同讨论确定,投稿后不应再作改动,确需改动时必须出示单位证明以及所有作者亲笔签名的署名无异议的书面证明。集体署名的文章,于文题下列署名单位,于文末列整理者姓名,并须明确该文的主要责任者,在论文首页列出通信作者姓名、单位、邮政编码及Email地址。通信作者一般只列1位,由投稿者确定。如需注明协作组成员,则于文末参考文献前列出协作组成员的单位及姓名。

  13. 基金项目:论文涉及的课题如为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基金或攻关项目,应分别以中、英文注于文章首页,如“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71269)”,“Fund program: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30271269)”。

  14. 数字出版信息:除转载和消息类稿件外,其他文章均需标注数字对象标志符(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DOI)。DOI由本刊编辑部为决定刊载的论文标注于每篇文章首页。DOI标注参照IDF编码方案(美国标准ANSI/NISO Z39.84—2000),本刊标注规则如下:“DOI:统一前缀/学会标识.信息资源类型.ISSN号.年.期.论文流水号”,即“DOI:10.3760/cma.j.issn.0253-3766.yyyy.nn.zzz”。

  15.临床试验注册号:临床试验注册号应是从世界卫生组织认证的一级临床试验注册中心获得的全球唯一注册号。临床试验注册号排印在摘要结束处。以“临床试验注册(Trial registration)”为标题,写出注册机构名称和注册号。前瞻性临床试验研究的论文应含有CONSORT(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声明列出的基本要素,具体内容可参见其网站http://www.consort-statement.org/home。

  16.医学伦理问题及知情同意:须遵循医学伦理基本原则。当论文的主体是以人为研究对象时,作者应说明其遵循的程序是否符合负责人体试验的委员会(单位性的、地区性的或国家性的)所制订的伦理学标准。并提供该委员会的批准文件(批准文号著录于论文中)及受试对象或其亲属的知情同意书。

  17. 利益冲突:在稿件的正文末、参考文献前著录“利益冲突”项。作者需要就有关的利益冲突做出说明,包括:(1)论文涉及的研究工作是否直接或间接接受了除工作单位之外的任何第三方提供的财务支持(政府设立的基金、课题资助除外);(2)在论文研究内容的直接领域或相关领域内,是否与任何商业机构有利益关系。如果都没有,则注明“无”。


期刊引用
中华肿瘤杂志影响因子
中华肿瘤杂志发文量
中华肿瘤杂志总被引频次
中华肿瘤杂志往期文章
  •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的影像学及临床病理学特征

    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淋巴瘤的乳腺X线、磁共振成像(MRI)及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乳腺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影像学资料。32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为(50±10)岁。结果32例患者中,双侧乳腺多发病灶5例,单侧病灶27例。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肿块25例,病灶短期内迅速增大6例。17例患者行乳腺X线检查,表现为等、高密度、圆形、边界清楚肿块9例,非对称性致密7例,......

    作者:张盛箭;何慕真;郑璐琳;顾雅佳;彭卫军 刊期: 2016- 07

  • 反义DNA甲基转移酶1改变肝癌SMMC-7721细胞对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的敏感性及其机理的研究

    目的观察转入反义DNA甲基转移酶1(DNMT1)基因片段后的肝癌SMMC-7721细胞对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的敏感性改变,初步阐明其机理.方法台盼蓝排斥实验检测活细胞率;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率;流式细胞仪检测bcl-2、bax和bad蛋白的表达.结果转入反义DNMT1基因片段的肝癌SMMC-7721细胞与转入正义DNMT1基因片段和空载体的细胞相比,活细胞率显著降低(P<......

    作者:李小安;房殿春;张宏;杨金亮;司佩任;张汝刚;杨柳芹 刊期: 2003- 06

  • 前列腺癌患者的前列腺特异抗原测定与骨显像的相关性

    前列腺癌极易发生骨转移,检测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的同时,结合进行全身骨显像检查,对前列腺癌的临床诊治有重要价值.......

    作者:钟甘平;陈雪红 刊期: 2002- 02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微血管密度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做血管密度(MVD)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J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癌组织MVD和VEGF的表达.结果VEGF高表达者49例(60.5%),MVD计数高者35例(43.2%).VEGF、MVD与肿瘤TNM分期有关,但与年龄、肿瘤大小、雌激素受体(ER)表达及淋巴结状况无关;VEGF与MVD的表达有显著相关性.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MV......

    作者:李捷;宋三泰;江泽飞;刘晓晴;颜玲娣 刊期: 2003- 02

  • 扩大切除加广泛淋巴结清扫治疗T3~4N2M0期肺癌的体会与评价

    目的总结已有外侵的巨大肺癌肿块(T3~4)及纵隔淋巴结阳性(N2)的手术切除经验,观察远期疗效,分析临床意义。方法131例T3~4N2M0期肺癌肺叶切除时,分别扩大切除外侵组织,切除一侧整个纵隔胸膜及脂肪,广泛清扫纵隔内淋巴结。结果肿瘤切除后打破了机体的免疫封闭状态,3年生存率鳞癌达34.0%,腺癌为18.0%。综合治疗组与单纯手术组相比,3,5年生存率均较低,差异无显著性(P>0.05)。纵隔淋......

    作者:吴熹;李旭东;刘志勇;杨丹宁;陈凡;蒋佩明;朱亚彬 刊期: 2001- 01

  • 黄芪注射液对肺癌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肿瘤Th1/Th2紊乱和Th2优势型的免疫反应状态是近年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1].鉴于中药黄芪注射液(astragalus,AG)能有效逆转Th1/Th2的比例[2],我们运用黄芪注射液治疗肺癌,改善荷瘤机体Th2型的细胞优势状态.......

    作者:董竞成;董晓辉;赵福东;谢瑾玉;崔焱;宫兆华 刊期: 2006- 04

  • 真空辅助旋切活检和金属丝定位活检对不能触及乳腺病灶的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真空辅助旋切活检和金属丝定位活检对不能触及的乳腺病灶(NPBL)诊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方法将97例NPBL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金属丝定位切除活检(48例)和真空辅助旋切活检(49例),活检标本均经钼靶确认.记录真空辅助活检组对不典型增生和导管原位癌的低估率以及切缘.对术后的乳房美容效果及术后第1天疼痛强度进行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活检,真空辅助旋切活检组的标本大小为2.3cm3,显著......

    作者:苏昆仑;徐海滨;胡祖健;何俊玲;杨欧欧;胡望华 刊期: 2010- 06

  • 胃癌干细胞来源的伴侣分子-抗原肽瘤苗的制备及其免疫功能

    目的:探讨从胃癌干细胞中提取伴侣分子?抗原肽的方法及其免疫功能。方法低温超声裂解筛选胃癌干细胞和胃癌细胞,经盐析粗提蛋白及透析后,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伴侣分子?抗原肽表达量,采用溴化氰活化琼脂糖凝胶4B亲和层析分离、纯化伴侣分子?抗原肽,采用反向高压液相色谱、SDS?PAGE和Westernblot法进行蛋白纯度分析,采用淋巴细胞增殖实验和细胞毒活性实验检......

    作者:姜贻乾;郭庆敏;徐小平;梁军才;何一扬;安素红;苏芳;李朝阳;黄常新 刊期: 2017- 02

  • 人胃癌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肿瘤血管生成是肿瘤增生、扩散和微转移灶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1].目前,进行肿瘤血管研究所采用的血管内皮细胞技术平台主要有动物血管内皮细胞、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经肿瘤细胞或肿瘤环境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而肿瘤组织特异的内皮细胞则相对较少.......

    作者:梁树辉;丁杰;赵澎涛;郅敏;林涛;幺立萍;洪流;吴开春;樊代明 刊期: 2005- 12

  • 胃癌细胞中免疫球蛋白轻链Igκ和Igλ的共同表达

    目的研究免疫球蛋白(Ig)轻链kappa(Igκ)和lambda(Igλ)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状况,以及Igκ和Igλ在胃癌细胞中表达的一致性.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LSAB法对22例石蜡包埋人胃癌组织标本Igκ和Igλ进行检测.结果在22例胃癌组织中,胃癌细胞内Igκ和Igλ均阳性者17例,占77.3%;仅Igκ阳性者2例,占9.1%;仅Igλ阳性者1例,占4.5%;两者均阴性者2例,占9.1%......

    作者:杨少波;王孟薇;尤纬缔 刊期: 2002- 05